大学生范文网 >活动总结

枣核教案6篇

教师应根据课堂情况写教案,以满足学生需求,撰写教案时,教师们会重视课程的整体逻辑与发展脉络,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枣核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枣核教案6篇

枣核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枣核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这是为什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

(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主题句?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明确后齐读)

(5)请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这篇文章记叙了—————————————,表达了————————————————。

(6)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品味枣核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你认为句中哪些词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1.教师示范:第十段中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枣核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重点)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重点、难点)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难点)

教学思路: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西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 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一)走进课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枣核( ) 蹊( )跷( ) 掐( )指 殷( )切

玛( )瑙( ) 衣dōu( ) 嫣( )红 匀( )称 ( ) 卵( )石 喏( )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① 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 ( )

② 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 )

③ 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 )

3、找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 (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茶( )

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 )

4、在“枣核”前加一个合适的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由。

一颗 的枣核。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活动二: 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活动三: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活动四: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她做了些什么?(读8——10段后回答)

活动五:课文语言很有情感,请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如:1.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三)巩固、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你认为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

2、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教学后反思:

?枣核》课堂练习

语段研读《梦里几度回故乡》

在美国新泽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里,每天黄昏,她总是百无聊赖地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棕色的山峦映衬着暗蓝的天。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里。她预感今晚又将梦见中国。自从移居美国后,晚上做梦常常回到故乡,和父母、朋友们在一起。这样多少可以缓解思乡的情绪。

夜幕降临时,先生问她今晚吃什么,她决定自己动手做。她实在厌倦了那些美国的食物:牛排、猪排、火鸡和厚厚的番茄酱……

美国人吃起肉来兴致勃勃,并不断和朋友、亲戚交流食谱,获得新的口味。他们“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调,总是把蔬菜放在一大锅清水里煮半个小时,最后加进一块黄油,连盐也不放。……

她总算是幸运的。她在美国的家舒适宽敞,上下三层,屋外有开阔的阳台,花园里她先生亲手栽种的苹果树和樱桃树,环绕在碧蓝的游泳池旁。那是一个美国人一生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虽然如此,她感到美国人并不比中国人幸福。他们一生都在承受压力和竞争,连、睡梦中都无法放松。她想起有一天她先生的感慨:“你知道我想念中国的是什么吗?那里的人们的轻松自如和那些令人激动的变化,那里的活力!别担心,我们会回去!”

是的,她相信他们会回去!

1、本文表现的是 之情,文中的“她”寄情于 。

2、与课文《枣核》相比,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3、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里。

②他们“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调……

③她总算是幸运的……

枣核教案篇4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枣核》教案2。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枣核》教案2》。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枣核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积累“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聪明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枣核)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一)明确初读要求。(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脚下一户人家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还戏弄了县官。)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将你认为有意思的部分复述一遍。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二)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1、交流一: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志向)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迫切希望——欢喜、激动的心情变化)

2、交流二: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邻居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会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2)对枣核学会的这些本领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候没有高科技产物,人们用人力、牛马驴等畜力拉犁种地。枣核这样的山村孩子能学到那么多本领,真的很了不起。(指导朗读,读出对枣核的赞美和敬佩)

3、交流三: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1)快速浏览课文第4—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师小结: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靠自己的本领,折腾得衙役们筋疲力尽,困倦地睡着了。枣核趁机把乡亲们的牛、驴牵回了村子。从中可以看出枣核是个不畏权贵、善良、为乡亲们着想的孩子。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崇敬之情。

4、交流四:枣核戏弄县官。

(1)快速浏览课文第8—1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枣核戏弄了县官,表现了枣核超人的胆识、超强的本领和无穷的智慧。)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崇敬。

5、举手自荐,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6、集体交流、点评。

三、拓展交流,练习续编

同学们都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让老师听得津津有味,枣核戏弄县官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发挥想象说一说吧!

[教学板书]

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枣核戏弄县官。

聪明勇敢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导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课就能完成教学目标了。

枣核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跷(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 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习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习设计:

1、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美术中班活动教案6篇

演讲口才课教案6篇

推轮胎小班教案6篇

小班体育教案通用6篇

大班美术梅花教案6篇

大班画秋天的教案6篇

小蜜蜂教案参考6篇

快乐过新年教案6篇

传染病教育教案6篇

环保活动教案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4294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