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就请你认真对待自己的写教案的机会吧,教案在撰写的时候,你们需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春》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5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小大人"贝当"人小言不小的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15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生字。
2、能有感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小大人"贝当"人小言不小的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学习了生字宝宝,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贝当。小贝当和你们一样也读二年级,不过有许多的生字他还不认识,谁来帮帮他?
2、(课件出示:理发店其他改口脸腮光净笑眯眯好半天扶着胡子。(背景为报纸))
3、指名读,齐读。
4、课件播放小贝当的感谢话:“谢谢大家帮我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时间不早了,我要去剃头了。”
5、小结过渡:那们我们也去瞧瞧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5—10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一)自由读5—10自然段。
1、自由读。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贝当想当大人?
3、指名回答
(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师出示一幅小贝当理分头的图片,问:文中哪自然段讲小贝当理小分头呢?
2、指名回答并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并评析:他读得怎么样?
4、小贝当的心情怎样?(高兴、骄傲)
5、齐读。
6小结过渡:为了更像大人他还要理发师干什么?谁能从文中把这句话出来?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他”指的谁?“脸腮光净”是什么意思?
3、谁再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有趣的小贝当。
4、指名读,齐读
(四)学习7—10自然段。
1、师范读,边听边思考:理发师是怎么做的?小贝当在干什么?
2、为什么说小贝当是傻乎乎地在等呢?请看这幅图。(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3、学生回答。
4、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的内容,并把重点词作上记号(好半天一个接一个一个人)
5、指名读,齐读
6、质疑:小贝当等了那么长时间,你们猜猜他心里会想什么?假如你是小贝当的好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
7、过渡:我们接下来看看小贝当对理发师说了些什么?
(五)学习课文9—10自然段。
1、指名读小贝当说的话。
2、评析,再指名读。
3、理发师是怎样回答的?
4、学生回答,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
三、回归文本,总结全文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全文。
2、小组代表朗读。
3、他们的朗读真精彩,不仅朗读好而且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那我们再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有趣?
四、拓展延伸
1、你们和小贝当年龄相当,你们生活也有许多有趣的事吧,先和同桌说说吧!
2、学生试说,互说。
3、指名说,
4、师进行总结。
五、生字乐园
1、出示生字:净半其胡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3、指导学生写字
4、师范写“净”字
5、学生试写。
六、作业:
讲一讲:回去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演一演:课后找小伙伴合作,把这个有趣的故事演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叫我贝当先生
小贝当看报哗哗响
(一心想理小分头
当大人)要刮脸
语文《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一定顺序复述课文。
3、联系课文情境,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4、默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教学重点:
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及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分段
教学重点:
1、学会9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教学难点:
分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正音: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表里的生字的读音。
2、交流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拓展生字组词
沸()()()()
悔()()()()()
纯()()()()
4、掌握字形:请你仔细观察“恶”、“享”谊三个字,提出书写时注意事项,并在每个字下面写一遍。
5、学习多音字
xìng( ) 兴{ xīng() 二、检查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自读预习中不熟的自然段。
2、四人小组采用接力的形式朗读一遍课文,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1、独立总结:教师提示: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总结,每一方面用一句话。
2、集体交流。
3、理请课文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4、交流明确:出发前一天出发那天第二天后来
5、按时间的不同给课文分段
(1、2)(3)(4、5)(6)(7、8)
说一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6、同学总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找到哪一种分段依据?
五、作业。
读课文,预习思考题。
板书:15六个馒头
宣布出发前一天出发那天第二天后来
语文《春》教案篇3
?鹿角和鹿腿》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3、透过自读自悟,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培养独立阅读潜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你们看,这天老师把谁请来了?(板书:鹿)喜欢它吗?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鹿?学生交流。
2、老师还为大家请来了(板书:狮子)谁来说说在你心中狮子是怎样的?
3、凶猛的狮子和漂亮的鹿碰到一齐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就让我们一齐走进《伊索寓言》中的《鹿角和鹿腿》。
设计意图:形象展示,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两个动物朋友鹿角和鹿腿,将美丽的鹿的形象展此刻大家面前,引导孩子去猜想鹿角和鹿腿之间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进而激发起孩子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请大家大声朗读整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欣赏,匀称,珊瑚,精美别致
抱怨,撅嘴,皱眉,没精打采
灰心丧气,挣脱,狮口逃生
大家读得很认真,相信这些词语肯定都认识了,哪位勇士愿意先来试试?谁愿意当小老师?
3、概括故事的主要资料
欣赏抱怨狮口逃生
真不错,读了一遍就读准了词语的字音,还能读得有滋有味。但是,如果你能用这几个词语把整个故事说成一句话,那就更了不起了。指名说。(板书:角腿)
三、品读鹿之美
1、故事中的小鹿到底是怎样欣赏和抱怨自己的,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用“——”划出小鹿欣赏和抱怨自己的话。
2、交流
(1)谁来说说鹿是怎样欣赏自己的角的?
欣赏的话:
“咦,这是我吗?”
“啊!我的身段是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他为什么欣赏自己的角?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角很美丽?(板书:美丽)你就是这只美丽的鹿,快夸夸自己吧!下面的小鹿都迫不及待要夸夸自己了,那就自己夸夸吧!指名读。
(2)小鹿都快要陶醉了,但是他为什么还要抱怨呢?(板书:难看)小鹿怎样抱怨的?
抱怨的话: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样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意思就是说:
你看,小鹿们都在抱怨呢?(自由读)谁来抱怨一下(指名读)
3、引读2-4自然段
看你们读得如此有滋有味,老师也想加入,欢迎吗?老师当解说员,你们读小鹿的话,可要听好老师的提示。
“咦,这是我吗?”
“啊!我的身段是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样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师:漂亮的小鹿们,你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这天突然发现,所以惊喜万分,
生:“咦,这是我吗?”
师:你们不急着离开了,对着自己的身影大加赞赏
生:“啊!我的身段是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但是,当你们看到自己难看的细腿之后,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抱怨道
生:“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样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设计意图: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朗读训练中,我鼓励学生读出对文中情感的不同体验,
并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自己的朗读体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同学之间互相评论,相互促进,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朗读训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为下文体会鹿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一轮轮的朗读,会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一步步的提升。
四、研读狮口逃生
1、正当鹿抱怨自己的腿,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时,一场厄运正悄悄地降临,明白将要发生什么吗?
2、视频播放猛兽追赶猎物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看到过猛兽追赶猎物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吗?我们再来体验一下。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个性是课文所描述的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如果光靠讲学生很难进入这种情景。视频的引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难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范读,再次创设情境。
对于弱者来说,这真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那么故事中的小鹿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死抉择呢?那样吧,此刻我们就到森林深处去亲自体验一下。闭上眼睛:正当鹿抱怨自己的腿,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时,一场厄运就这样降临了,鹿猛一回头,(惊叫)
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4、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情绪怎样样?你从哪些词语体验到了紧张,惊心动魄?
5、这叫有惊无险。大家体会得很好,但是,我还想提个推荐,当大家读到,“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时,就在后面写上三个字“好险啊!”;读到“鹿使劲一扯,才把鹿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的时候,也写上三个字“好险啊!”咱们再把这两段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6、咱们一次比一次体会得好。下面我们再读的时候,要求提高了。“好险啊!”这三个字,让它们悄悄地藏在心里,只在心里暗暗想:好险啊!老师念每个句子的前半部分,你们接下去!
师再次引读,师生合作整读课文五六自然段。
7、师总结:我想这回大家完全能够给“动物世界”配音了。
设计意图:课文五六自然段,正是写鹿遇险的经过,真是有惊无险。学生初读时,可能会显得四平八稳,漫不经心。几经启发之后,学生在朗读速度上是加快了,但让人倒抽一口冷气的惊险场面却感受不到。适时地播放视频,听老师范读,此时,学生就能体会到那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读起来就有“惊心动魄”的感觉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可小看老师的“导悟”作用,有时老师艺术性的寥寥几语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这一段的朗读训练里,透过老师一次次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一次次主动参与到朗读实践中,老师把颖悟的心灵交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灵性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潜移默化中老师就会成为学生精神文化之旅的亲切导游。
五、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1、小鹿跑到了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鹿,刚才师口逃生的一幕肯定还在脑海回旋,心肯定还在砰砰直跳,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你还会欣赏美丽的角,而抱怨难看的腿吗!他叹了口气,说生:“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2、是啊!角虽然(),但是却差点儿让他送命(板书:差点送命)腿虽然(),但是却使他狮口逃生(板书:狮口逃生)于是,小鹿经历了这次灾难之后,痛定思痛,幡然省悟,它毅然锯掉了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同学们讨论一下鹿该不该这样做呢?
语文《春》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歌词所表达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
揣测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安排同学课前查找有关黄河影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文化,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3、老师也收集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准备VCD《黄河颂》。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我们的祖先起源于哪里?
(生答:黄河)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质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广博的胸怀,不屈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学习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感性认知
师生相互交流欣赏搜集到的黄河的影视图像资料。
小结:通过刚才欣赏的黄河影视图像资料,我们一同感受到了黄河的雄壮、广博,厚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作的歌手,站在高山之巅,面对黄河,唱出了我们心中的颂歌。
三、朗读交流
1、同学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师生一起讨论,明确此诗朗读的要求:
⑴感情:激越高昂自豪。
⑵节奏:较慢抒情地。
⑶重音;望、奔、劈、屏障、臂膀、伟大、坚强
2、播放VCD《黄河颂》,听名家范读。
3、小组合作,合作朗诵:鼓励同学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激发同学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同学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小结: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黄河颂》,探究黄河的精神。
四、合作探究
1、歌词局部可以划分为几个小节?
提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2、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
提示:民族发祥地;捍卫国土;伟大力量
3、全诗从几个角度写黄河?
提示:自然、地理、历史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保家卫国。
5、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五、再次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配乐诗朗诵。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同学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总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河的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浦育了中华民族,用她那宽厚的臂膀庇护着神州大地,用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黄河,让我们以你为典范,团结进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强国之林而努力学习。
【板书】
1、历史贡献
2、军事地位
3、激励作用
【课后反思】
由于此诗的创作年代久远,加之抗日的特殊背景,增加了此诗的理解难度,为此我在课前安排同学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影视图像资料。在课堂的交流中拓展着同学的视野,激发着同学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在与同学明确此诗的朗读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朗读交流,从感性上感染同学,在接下来的诵读中同学主动独诵,四人组齐诵,全班齐读,不知不觉上成朗读课,同学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合作探究黄河的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在此基础上再次吟颂黄河,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条件,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自身的两大因素: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我在课文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上精心设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艺术效果。
语文《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
(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
(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
(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语文《春》教案篇6
教材简析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主题学习的探究任务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学习方式指导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小班儿歌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