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心得这件事来说,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认真梳理个人感悟,为了能够写好心得,我们一定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1
?倡导家庭“反哺式”教育势在必行】
各样“花式碰瓷”、各种“强词霸座”,以及扰民“广场舞”、占道“暴走团”等等,现实生活中,一些上了“岁数”的人做出有违公德、道德、法律,有失公允、公平、公正的行为屡见不鲜,影响着社会文明、和谐,让人愤懑不已。
这些人中,我们不能否认大多在年轻为人父母时,都曾经谆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较好地履行了教儿育女的责任,为子女健康成长、成才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曾经作为儿女家庭中的“第一任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曾经的“严父慈母”,儿女眼中真善美、正能量的“化身”如“人设”渐渐崩塌,成为“反面形象”,让子孙“蒙羞”,甚至误导子孙走向“歪门邪道”。
由此,笔者忽然想到,是该大力倡导和推行家庭“反哺式”教育了。
众所周知,反哺,本意是雏鸟长大后,衔食喂母鸟。西晋文学家束皙“嗷嗷林鸟,受哺于子”和北宋文学家苏轼“鸟哺何辞日夜飞”的诗句讲的都是这个意思。通俗地说,反哺就是后辈“哺”于前辈,下一代“哺”于上一代,比喻报答亲恩。
“哺育”与“反哺”都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也应是相互的。当孩子年幼无知时需要父母来喂奶喂饭,进行启蒙教育,谓之“哺育”。由此我们也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班主任”,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与习惯养成。很多时候我们能从孩子的言谈举止发现看到父母的影子,看到家庭家教家风。很多成名成功人士之所以功成名就,很大因素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良好的言传身教将受益终身!
凡事都是相互的。家庭的教育也不例外,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在儿女不懂事时,父母教育起关键作用。而随着儿女渐渐长大、社会不断发展、知识不断丰富,孩子越来越有个性与主见。而父母渐渐变老,“思想”开始落后、“思维”开始迟钝、“思考”开始简单、“思路”开始变窄,贪占便宜、自私自利、火多气大、我行我素渐渐“暴露”,亟需要子女进行教育的“反哺”。
家庭“反哺式”教育,就是儿女受到更高层次、更加系统的教育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越来越有自己的认知和见解,通过孩子自身的改变,反哺过来影响父母改变。通过反哺式教育能够让“道理”更加浅显易懂、让父母更易接受“顺从”。母子连心,亲情蒂固。对于父母的问题或错误,子女有时怎么“说”都好像不过分,而且说什么能听什么。因为父母明白道理,会通过子女的说教,来反省与改变自身的行为。而如果换作他人,因“三观”不合,“话不投机半句多”,往往都带有很大抵触情绪,会让事情越闹越僵、越闹越大,造成更加被动的局面。这些现实生活中都不鲜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年长父辈,因年龄、生理、心理等原因,曾经的“正气良风”会随时间、环境改变而改变,需要有人“教育”“引导”“扶正”,而这个最佳人选就是“子女”。需要做儿女的不仅要关注父母的身体“冷暖”,还要关心父母的思维和行为变化,对一些文明、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说明利害,及早提醒、及时制止,让长辈尽快知错改错。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作为真正有孝心的“儿女”,让父母吃好穿暖是应该的、必须的。而想方设法进行家庭教育“反哺”,坚持不懈让父母长辈“知过改过”“增长见识”,则是更大意义上的“孝”,因为它能推动社会文明和谐进步,利人利己,利家利国。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2
?“三句话”反映年味中的家风传承】
很快就是“小年”,我家的年味愈发浓郁起来。年味在回望和期盼之中,反映出亿万普通人家之一的“小确幸”,我试着从悠悠岁月中采撷出“三句话”,可以反映家风中变与不变、革故鼎新的传承。
“洗的洗、浆的浆,得利利索索的,日子不能囫囵着过。”
这几天,母亲在家里每天忙得腰酸背痛,我劝她,年前还有时间,赶那么紧做什么?母亲说,要过年了,家里得收拾得利利索索,衣服鞋子该浆的浆、该晒的晒,被褥铺垫都要赶着天气全部晒一圈,全部收拾干净了,才叫正儿八经过次年。在母亲心目中,这是打小就有的规矩,不这么做压根不行。母亲的观念在我媳妇身上也有体现,就这样,娘俩个从早忙到晚,只为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家,只为过一个整整齐齐的节,这或许就是生活的“仪式感”,也可以视为一种传承吧!这也提醒我,屋子要经常打扫,节前还要彻底清洁,初心也当时常擦拭,逢了春节更要一尘不染,要过个一尘不染的春节,走出一尘不染的人生!
“焚狼烟杀鞑子,贴对子放鞭炮,当父亲的要教会孩子怎么过节。”
每一年三十的早上,我都没能睡个十足觉。一度,我曾经对母亲表示质疑,怀疑她的坚持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我觉得过节就是乐呵就是放松,干嘛非要这么一板一眼的,尤其是我不得不在这一天,天不亮就披衣起床,去燃起狼烟,放上拦门棍,点上一挂鞭炮,才能返回被窝,在迷迷糊糊之中睡个囫囵觉。睡不多会儿,吃了早饭就得贴对子、挂灯笼,待里里外外装扮得喜气洋洋、红红火火,也就接上年三十的大餐,才算可以一门心思地喝酒吃饭。待到晚间还要打起精神头“守岁”,所以,年三十于我而言并不轻松,即便我当了父亲,打算说说我的“新观念”,却被母亲直接拒绝,并且上升到了教育孩子的高度,让我明白,我不要设想以自己的“新观念”去行“偷懒之实”,该干的活计,该走的步骤“一步也不可少”。这份坚守中的传承,一年一年过下来,便有了底蕴,有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事关春节的底蕴与传承。我想,无论将来我的孩子走到哪里,他一定清楚记得他的家,记得有关春节的这份传承。
“一家人一桌饭,斟满酒、举起杯,这才叫三十,这才叫春节。”
春节期间,其实最忙碌的是母亲,她除了节前的浆洗,还负责一大家子的美食。在我们家,母亲的主厨地位一直稳如泰山,即便有些时候,我们不愿她累着,在饭店就餐,母亲还是要坚持三十亦或初一摆上一大桌。这是属于母亲的领地,也是她施展厨艺的舞台,或炒或炖,或凉调或热炸,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食材有多少不同,母亲总能用她的一双巧手,给我们全家提供一顿丰盛的大餐。在母亲看来,这做菜的过程,就是享受一大家齐心做一件事的过程,心思那么纯正而又真挚。母亲常要提早备齐食材,一大早就开始制作,这时间常要延续到正午的那最后一条鱼,在一挂长鞭炮声中,一场精彩从母亲的妙手中以一碟碟的形式摆满圆桌,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这一刻的幸福离不开辛勤的付出,离不开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幸福都是劳动者奋斗出来的,平凡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就在这份用劳动支撑起的和谐之中涵育、闪光。
三句话自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可以见出母亲的坚持。我家传统春节的流程,正是在母亲一步一步引领下,才一年一年有条不紊、热闹非凡地延续下来,而孩子们也在这种有序的操持下,在成长中记住并习惯了春节该有的步点。今天的我早已明了母亲的坚持,感恩感谢于母亲的付出:一个家庭还是应当有传承的,在这多变的世界中能够多出一丝定力,拥有一份耐得岁月咀嚼与回味的味道,这不正是一种绵长的幸福?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3
?浅谈家风建设对党员干部发展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发展的基础保障。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所以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良好家风环境下长大的人,人格、品德往往是优秀的,相信能力也不会差到哪去。而我国现在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党员干部在这方面无疑占了优势。
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发展的”晴雨表”。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于公职人员来说,任何一个人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
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是自家小事、私事。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每天直接跟群众打交道,在群众看来他的家风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良好的家风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反之,则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损坏党和政府的声誉,破坏党群关系,使党风受到影响。党员干部只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并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遵纪守法、艰苦朴素、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把家风建设作为自身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进而顺利做好各项工作,将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党员干部应该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严格要求自己,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树立怎样的家风,多与家人沟通,从小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习惯,进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4
?二人转里的好家风】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没有读过很多书,他们写不出微言大义的文章,也说不出深奥玄妙的道理,但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巧妙地传承着家风。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二人转之乡吉林省梨树县,在这里,二人转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生长在二人转之乡的我,从小随着父母听戏,听着父母讲戏,久而久之,在听戏讲戏的过程中,也从戏中学习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听《鞭打芦花》,学到了闵子骞孝亲悌长的传统美德。“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言犹在耳,“闵损贤孝留继母,一代美名万古传”牢记于心。孝悌之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百善孝当先,鞭打芦花也是二十四孝中的经典故事。听着戏中的唱词和长辈的讲述,看着父母孝顺长辈的言行,耳濡目染之下,我逐渐记住了鞭打芦花的故事,开始懂得了故事之中的道理,知道了为人子女的义务。以戏中人物为榜样,帮着母亲烧火煮饭,跟着父亲放羊喂牛,想着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孝道的认识与认同也日渐加深,明白了孝顺父母,不仅要从物质上进行关心,更要在精神上予以关怀。常回家看看,就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听《马前泼水》,学到了朱买臣勤学苦读的治学精神。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他们虽读书不多,但却十分重视教育。打小父母便常常和我讲:“你看看人家朱买臣,虽然家里穷,但仍然坚持努力读书,冬天进山砍柴回来,读书入迷到天冷而不觉,过家而忘入。结果人家到底出息了。所以,你也得好好学习,好好读书,知道不?”因此,年少的我便意识到努力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告诉自己一定要像朱买臣一样,把书读好,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为了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人才。戏中的朱买臣,就这样成为了父母口中苦读的典型,成为了我心中勤学的模范,成为了传递笃学精神的载体,成为了督促着我勤学奋进的力量。
听《包公铡侄》,学到了包大人公正廉明的无私品质。戏中包公陈州放粮,遇见有人状告其侄贪赃枉法,以权谋私,包大人铁面无私,秉公断案,依照国法,铡了包勉。“我怎能藐视国法是非颠倒,我怎能知法犯法不按律当条”,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唱词,至今仍记在我心中,时刻警醒着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遵纪守法,秉公办事,决不能违法乱纪,损公肥私。如今有幸成为了一名组工干部,我更要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奉公守法。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强化法治意识,善用法治方式,坚持依法依规做事,清正廉洁做人,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像包公一样的执法奉法者,成为依法治国的执法守法者。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出出戏剧演绎着一段段故事,一段段故事传达着一个个道理。二人转,不仅传承着这片黑土地的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一家人的美好回忆,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优良家风。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篇5
?爷爷的“棋”妙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里长期存在的习气与风尚,它既是长辈们举手投足间的真情流露,也是每一名家庭成员的重要精神印记。我的爷爷今年89岁,平时没什么喜好,却唯独痴迷于象棋。我家的家风,便被爷爷“刻”进了那棋盘的方寸之间。
爷爷的象棋里透着一股对生活的向往。爷爷一年四季都会去村头下棋。五六点钟的清晨,天边还有一轮月色,一大早,爷爷就拎着马扎出了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爷爷边走边哼着歌,一路奔向他最热衷的“战场”。村头的小卖铺是爷爷和棋友们的“根据地”,一群老人围坐在棋盘前,噼里啪啦一顿“交火”。太阳快要落山时,我去喊爷爷回家吃饭。夕阳下,爷爷神采奕奕,目光如炬,完全看不出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爷爷常说,有乐趣的生活才有意义。对爷爷来说,下棋便是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爷爷的家风里充满了对生活的向往,那种发自内心的执著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愈发地体会到,无论再忙再累,都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唯有如此,方能时刻对生活饱含热情与期待。
爷爷的象棋里透着一股对输赢的豁达。说到底,人生是一场自我博弈。于逆境中愈挫愈勇,于顺境中戒骄戒躁,这似乎都能在那小小的棋局里寻得见踪迹。下棋,输赢是常有的事。平日里,我经常与爷爷切磋棋艺。于是,爷爷会摆出各种残局让我解,“七星聚会”“野马操田”“大九连环”……明明看似于我有利的局势,总能在不经意间被爷爷翻了盘。见状,我也只能“缴械投降”。可爷爷却说:“下棋,要走一步看十步,就算只剩一兵一卒,也不能轻易弃局投降。”顺境中,稍有疏忽也会满盘皆输;逆境中,迎难而上方能扭转乾坤。输与赢,往往就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爷爷的家风,便是面对挫折时的洒脱和迎难而上,也是面对成功时的谦虚和戒骄戒躁。
爷爷的象棋里透着一股对后辈的疼爱。窗外的夜空飘着雪花,屋内的灶台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爷爷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下棋便成了我们最好的“交流”方式。以前,每逢过年回老家,我都会和爷爷下上几盘象棋。向来刻板的爷爷一改往日的严肃,那被岁月布满的皱纹也平添了几丝笑容。还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因输了棋而大哭大闹,耍起赖时,我走两步,爷爷走一步......嬉笑中,我们便把象棋“玩”成了新花样。这两年,因为身体原因,爷爷很少下棋了。上次回去,我偶然间看到了窗台边斜放着的旧棋盘,上面落满了灰尘,似乎还能看到“车、马、炮”在上面叱咤,“兵、象、士”在上面交锋,但更多的,是一幕幕我和爷爷下棋时温馨的画面。爷爷的家风里,更有对后辈浓浓的爱与亲情。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