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时候肯定要注意字句精准,大家在写事迹材料时不得凭空臆测或者胡乱猜测,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贫困户事迹材料范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贫困户事迹材料范文篇1
清晨,一个朴实的身影,在牛栏给牛喂食,观察牛群最近生长的情况,细心照料着;中午,在远处的竹林里传来清晰的砍伐声,利用山区林业资源优势,伐木增收;下午,在毛风细雨中,穿着一顶简陋的斗篷,背着竹篮,为牛割草,这就是覃xx忙碌的一天。覃xx,58岁,中共党员,系东安县鹿马桥镇简家岭村八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养殖和发展农家乐,闯出一条符合他自身发展的脱贫致富道路,实现了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在脱贫攻坚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因病欠债,拮据家庭雪上加霜
简家岭村位于鹿马桥镇西北角,地处越城岭余脉深处,最高海拔884米,由于地处高山峻岭,交通不便,多年来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劳动方式。覃xx一家,世代以种粮为主,简家岭是山区,田地很少,老伴段金莲曾患大病,为医治妻子的病,欠下了不少钱,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缺技术、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和其他贫困户一样,靠种植玉米、水稻和就近“打临工”维持家庭生活。
埋头苦干,拼出另一番新天地
“自己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又该如何争取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覃xx时刻都在琢磨,经向村、镇等相关部门多方咨询得知,加上自己的养猪经历,覃xx随即决定发展养殖产业。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在精准识别工作中,覃xx家成了简家岭村89户贫困户中的一户。驻村扶贫工作队在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覃xx之前曾种植过药材、搞了养殖,因缺少资金小打小闹收获不大。于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鼓励、帮助覃xx争取扶贫政策等途径,筹集资金发展养殖和药材种植增收,这让他看到了希望。覃xx夫妇决心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没有资金,覃xx就找亲戚朋友借。
“人最怕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覃xx说。他抓住精准扶贫政策机会,近年来,积极参加镇里的养殖和种植培训,向外学习养殖技术,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树立了脱贫信心。2017年,生猪市场逐渐好转,他筹资建起100平方米的养猪场,达到了年出栏20多头的规模,收入5万多元,养猪场逐渐走上正轨。尝到了甜头的覃xx决心发展养牛规模。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他再次扩建了50平方米的圈舍,存栏生猪和牛达到了30余头,一年纯收入10余万元。不仅能够脱贫,还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楷模。
2017年以来,简家岭村相继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绿化、组道硬化等项目,初步建成了村庄整洁、设施齐全、行走方便、饮水安全、网络畅通的美丽乡村。简家岭村被评为湖南秀美村庄和国家森林乡村。2019年底,看到村里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覃xx萌生了通过开办农家乐发家致富的念头。“打零工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找一个细水长流的致富门路。”覃xx想,妻子有一手好厨艺,现在山区旅游逐渐火热,开一家“农家乐”应该有前途。驻村工作队对他的这一想法给予了大力支持,逐步完善了农家院基础设施。
说干就干,覃xx改建了自家房子,购置了餐饮设备,还制作了一个漂亮的招牌。山区“农家乐”,要有山区特色。翻开“农家乐”的菜谱,瑶山腊肉、山鸡蛋、炖土鸡、山野菜等,无不让人食欲大增。开业以来,他旺季一天可收入1000元。林山草木旺盛,覃xx又养了一大群土鸡、土鸭作为“农家乐”的.食材,确保让游客吃上纯正、放心的农家菜。自农家乐开业经营以来,每月净收入上千元,一家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了致富奔小康。
奋力脱贫,蜕变成致富带头人
“光有好政策不够,还得靠自己,只要勤劳肯干就不会贫穷,我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带好头。”覃xx说道,虽然自己脱贫了,但是还要带动群众共同增收。一盏明灯,照亮一片。一面旗帜,带动一片。覃xx为人热情大方,直爽守信,积极把自己所掌握的致富技能主动传授给周边群众。目前,在他的带动帮助下,全村已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带动起来的大户万祥样养猪200余头,每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谭玉莲近年来通过养猪年收入20万元,覃新东通过养牛、养蜂每年纯收入2万余元,覃xx作为一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他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要向更多的农户分享自己的养殖和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致富,帮简家岭村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近年来,他积极引导周边贫困户参与黑老虎和药材种植,发展养蜂。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贫困群众种植黑老虎、猕猴桃、黄精等150余亩,成立了简家岭瑶乡黑老虎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贫困户养蜂300余箱,年产值达20余万元。
简家岭村地处偏远,全村山区地带广,耕地面积少,林地面积占全村面积90%以上,但受交通运输落后、技术不足、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因素限制,竹林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白白荒废在山里。看着漫山遍野的楠竹,白白坏在山里,覃xx心疼又无奈。砍吧,没有收益,还不如外出打工;不砍,竹子便荒废在了山里,在一次村党员大会上,小覃提出修建林道盘活竹林资源,采取党员带头,发动村民自筹的方式修建竹林道,再争取国家资金补贴。竹林道建成之前,靠肩扛手提,采运楠竹的雇工劳务工资为8元/根,修建后楠竹运输下山降低至4元/根。林道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楠竹产业收入提高了,外出打工的村民也愿意返乡发展楠竹产业。
至今,覃xx的养殖、种植事业和发展农家乐事业做得顺风顺水,但他却并没有满足,因为他还有下一个目标,那就是把自己的产业做得更大,把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定。
贫困户事迹材料范文篇2
段xx,xx镇xx村xx组农民,家有五口人,父母都已经77岁,妻子在镇上租房照顾孩子上学,全家支出全靠段xx一人。
由于家境贫寒,为了养家,他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选择了在矿山打工,直到2009年被诊断为尘肺病,身体越来越差,在家休息两年后,为了让父母少操心,孩子可以上学,2011年继续外出在建筑工地务工,直到2016年再次发病后在汉中市中心医院住院,当时医院已经下病危通知书,家里也为其准备后事,经过医院一个多月的治疗后,被诊断为尘肺病三期,他又回到家中养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再也无法外出务工。2016年,段xx被评为贫困户。但是一贯勤劳的他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尘肺病才成为贫困户这并不光荣。
2016年在家养病的他看着家里两位老人和孩子,知道自己如果不动起来,何时才能脱贫,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外出打工,他想过养猪,但是没有体力,也想过种植业,但是自己没有能力,唯独养鸡自己可以干。2016年他就开始去购买养殖的书籍,开始学习养鸡技术。
技术学习了,但是资金又怎么办啊,自己这几年看病已经把家里积蓄花完了,现在还欠着别人的`外债,只能厚着脸再去找亲戚借钱,再去银行借款,购买孵化设备。他知道现在人都注重吃的健康,他就自己在本地购买本地土鸡蛋来孵化本地土鸡养殖,直到把所有设备和养殖场地布置完毕已经花费了将近5万元了,还没有见到一点收入,他有一点担心了,但是他知道,这条路无论如何艰难都要走下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17年初春第一批小鸡500只终于孵化出来了,他非常高兴,他为了保证本地土鸡的肉质,他始终给小鸡喂养玉米,不喂饲料,自己家的玉米十天左右都已经没有了,他收购附近农户的玉米,很多农户看他这么勤奋,也知道他家庭困难,开始赊给他几十斤,但是小鸡的食量很大,周边的收购完了就去远一点的地方收购,可他的体力无法搬运,只能靠请人搬运,这样下来玉米的成本就高了,2017年5月第二批500只小鸡又孵化出来了,这时候他的投资已经达到7万元左右了。1000只小鸡让他忙不过来了,只好把在镇上照顾孩子的妻子叫回来帮忙,孩子直接让住校,每周骑摩托接送孩子。5月份他家的帮扶干部到他家采集信息时了解情况后,与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商议后,决定给他2万元帮扶资金,并为鸡的销路联系客商。这下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他的干劲更大了,让妻子在家养鸡并照顾老人,自己每天骑着摩托车去收购玉米,购买土鸡蛋继续孵化小鸡。八月份政府的产业补助又为他补助了5000元。九月份第一批鸡就该出栏了,但是鸡价格却一直不好,帮扶干部知道后积极为其联系客商,第一批土鸡已经预售,可收入25000元左右,预计到今年年底共计可收入6万元。他打算今后再接再厉,在年底前再孵化500只小鸡,扩大规模。
段xx经常说,我虽然拖着病体,但是我不能等靠要,因为我还能干,我就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勤劳脱贫致富,尽量不给政府和国家增加负担,今后还要带领更多人致富。
贫困户事迹材料范文篇3
他是自主脱贫的先行者,是勤劳致富的领头羊,是激发广大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榜样和标杆,他就是2018年被评为“脱贫致富示范民星”的同沟寺镇金丰村贫困户冯xx。
自强不息,摆脱贫困愿望强
冯xx,勉县同沟寺镇金丰村村民,2017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48岁的他,心脏已经安装了支架,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一直靠药物治疗维持,每月都要妻子照顾住几天院,儿子长期在外做学徒,两个女儿也都在上学,年迈的老母亲因年轻时落下的病根导致行动不便,收入来源仅仅是几头圈养的猪羊,高昂的医药费使得家庭负担越来越重,逐渐导致贫困,生活信心严重不足。
也许是命运的不公锤炼了他的意志,他勇敢面对个人和家庭的困境,在逆境中自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无法外出务工,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决定拼一次,让家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敢想敢做的他鼓足了干劲在家附近建了圈舍,养了几头猪、牛、羊。好不容易有了收入,可是看着买饲料和防疫药品的账本,再想到自己高额的医药费、女儿的生活费以及家里日常开支,眼下的收入还是远远不够实际需求。想要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因缺资不能实现,这让冯xx陷入了困境.
真帮实扶,实现脱贫致富梦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就像一股暖人的春风,吹进了让冯xx的心里,帮扶人员多次到他家中了解情况、关心慰问、解读政策、出谋筹措,渐渐使他重拾生活信心。根据冯xx家庭环境及身体状况,帮扶人员“对症下药”为其量身定做了脱贫计划——扩大养殖产业。先是帮助他办理了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还在村上互助资金协会贷款9900元,加上政府的3000元产业奖补,他顺利的扩大了种养殖产业。“政府专门为我们这些贫困户出了些新政策,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帮助,我一定加油干”冯xx信心满满地说。
创业是艰难的,也是艰辛的。疫病防控不到位,牛羊生病死亡率都较高,专业知识的'缺少,这让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小冯感到吃力,但他毫不气馁,迎难而上,努力克服自身年龄大、记性不好等因素,勤学习、勤钻研,多方面向人请教学习养殖技术,帮扶人员还前后两次介绍冯xx参加村上举办的种养殖技术培训班,掌握了专业养殖方法和疾病防控技术,这让他发展养殖的信心更足、劲头更强。截止目前,冯xx已经有新建的一间100多平米的牛棚,养牛15头、羊6只、猪3头、承包约2亩鱼塘,闲暇之余还种植1亩半元胡、15余亩玉米,通过努力学习技术和精心管理,预计收入能达到6万余元。
冯xx不等不靠,借助国家好政策,通过自己的勤劳,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现已是大家眼中的“脱贫致富示范民星”,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贫困户事迹材料范文篇4
张xx,出生于1968年,是土生土长的谭家庄人。一家五口,两个儿子外出打工顾不上家里,他既要照顾年迈体弱的母亲,又要带年幼的孙子,仅靠着种几亩地的玉米,靠天收的产量,过着拮据的生活。
后来听别人讲,赶马车能赚钱,于是他筹资买了一匹马赶起了马车,为了能多拉一点货物自己也变成了"马",上坡要推,下坡防滑,历尽千辛万苦可依然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结果马还死了,怎么办?自己是家里的支柱,也是全家人的希望,所以必须干。
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干劲,张xx把眼光再次投向家乡的群山,谭家庄村虽然很穷,但荒山野岭却很多,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回旋——养羊。
心动不如行动。自2014年张xx开始他的养羊之路。于是他当起了"羊倌",但是,养羊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事业,他的羊主要是以放养为主,不管天有多热、多冷都必须去放。刚开始的时候,养的是本地白山羊,白山羊的个头小,长得慢,一周岁的羊只有10至20公斤,经济收入低。后来他在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引进了"小尾寒羊"、"波尔山羊",使羊的品种得到了改良,一周岁的羊能长到30至50公斤,大大提高了养羊的经济效益,当年就赚了一万多元。
然而,乡邻有意见了,因为放羊,村里的'粪便多了,整个村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粪臭,为此事他与乡邻们开始不和谐了。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最后他决定,迁场,于是他把养殖场迁至村子最边上的荒地,买不起砖,就用石头砌羊圈,由放养改为圈养。
尝到养羊甜头的张xx开始扩大养羊数量,从十几头扩大到几十头,结果当年圈内羊痘传染死了三十多只,市场也因此羊肉价格大跌,一下损失5万多元。这对一个借钱买羊搞养殖,尚处于贫寒状态下的饲养者来说,其打击可想而知,不但损失惨重,还背上了一身债务。但他毫不灰心,在回顾自己进行养羊以来的出现的各类问题,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缺乏技术,不懂管理所致。于是他主动向农业技术部门求教,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当听说畜牧局为扶贫创业举办“养羊技术培训班”的时候,立即申请报名,培训期间经常向培训老师请教饲养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还主动向专家请教养羊的专业技术,管理方法。经过培训,对羊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状更能准确的辨别和正确的防治方法,使用规范的管理,科学的养殖技术,已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经过四、五年的不懈努力,付出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张xx与经销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但还请了债务,收入还逐年增加,年收入由万八千元到现在三、四万元。从一个背债过日子的贫困农民,变成一个年收入几万元的“羊倌”。张xx希望通过自己养羊成功的事例,带动村里更多的人养羊,利用自己养羊积累起来的技术和经验,帮助更多的人靠自己的汗水和双手摆脱贫穷,发家致富。
贫困户事迹材料范文篇5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贫困户事迹材料范文篇6
倪xx,男,20xx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土桥乡杨河村青年农民。2000年从土桥中学毕业后,到到西安学习电焊技术。后到油田务工。20xx年底回家创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业,现在是土桥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典型之一,年获利达20万元。
现年31岁的倪xx,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当年从土桥乡中学毕业后,不甘心一辈子在家守着几亩簿田过日子,毅然选择了外出务工。通过虚心学习和悉心钻研业务,在短短三年时间,倪xx熟练的掌握了电焊技术,通过熟练的技术他成为油田公司的一名电焊工,他在这里一干就是7年,在这7年中积攒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20xx年春节回家,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生活还是很贫穷,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来带领大家一起致富。"2010年1月他去了外地进行项目考察,他认为种草养畜很适合自己的农村,因为这里有土地等养殖场地和丰富的饲草来源,同时羊粪又是很好的肥料,能给村民减少种草所需的`花费,最后他选中了在当地很容易发展的种草养羊产业。随后他翻阅各种养殖书籍,学习养殖理论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2010年8月他用自己的积蓄盖起了三间羊棚,购买羊只100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业后,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种养业,依靠"双联"贷款活动和信用社的担保贷款,扩大养殖场规模,扩大再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他的养殖场已经从一个三间羊棚的小羊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面积达25亩的立体养殖基地,实现了自己规模化养殖场的理想。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如今,倪xx已经成为土桥乡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几年来,共为群众讲解技术问题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务四十多次,无偿提供养殖书籍二十多本,同时,倪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羊经验。
在广大村民看到倪xx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各村民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大力发展种养业,都想通过种草养畜发展家庭经济。一时间大家纷涌而上,倪xx看到后,觉得大家如果盲目的发展种养业,就很容易走上歧途。于是则主动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合理分流,搞特色养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扩大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之路。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倪xx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协会为手段,成立华强专业合作社,合理分配种养资源,避免盲目发展,从而导致内部恶性竞争;并利用专业合作社的集中优势,从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各养殖户,发展三高农业,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华强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合作社以"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营模式进行养殖。华强专业合作社作为养殖基地,吸收农户加盟,由农户出资入股,合作社进行统一养殖、销售。年底农户按比例进行分红。华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给养殖加盟户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周边群众带来养羊积极性,在无偿服务下,他们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农民朋友更深刻认识到,养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耕种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倪xx不仅要增加收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他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设计总投资450万元,计划发展养殖2000只规模。现已完成投资140万元,新建办公用房10间,饲草贮藏加工室、防疫室、标准化棚圈等共计110间,购买铡草机5台。目前,羊存栏420只,其中小尾寒羊200只,绒山羊220只。该合作社建成后,年出栏羊只可达3200只,可产绒1600斤,实现年纯利润约200万元。该合作社的建成极大提高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拓宽了贫困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
贫困户事迹材料范文篇7
张xx,男,生于1984年,现年35岁,益民村村民,一名看似普通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实际,带头致富,并且不忘左邻右舍,为改善其他村民生活和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我。
虽然不是毕业于高等学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不但没有自暴自弃、甘于人后,反而不断刻苦钻研学习文化知识,通过报培训班等途径是自己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敢于向别人请教,认真学习别人的良好经验,为自己创业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创业,务实创新,坚持不懈。
随着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在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政策鼓舞下,创立了芹菜苗种植基地。创业之初总是艰难的,但他并没有退缩,依然坚持不懈,排除困难,不但没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反而以可靠的信誉和过硬的质量以及良好的服务站稳了脚跟,事业蒸蒸日上。
三、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坚持公益,回报社会。
事业的发展,使得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在艰苦的创业中,得到了村民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他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饮水思源,总想着为村里的村民的做些贡献,为村子的发展添砖加瓦。不仅如此,该基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录用了多名本村村民,特别是几名家庭困难的村民,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及收入,解决了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自创业之初,他就定下了坚持投身公益的决心,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投身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这些,都说明他真正把回报社会的口号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时至今日,他的脚步没有停下,依旧不断的致力于增加村民实际收入的工作中,依旧不断为村民生活的改善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依旧不断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每当提起这个人时,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认为,自己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就应该兢兢业业,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他在村民中竖起了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村民学习的榜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