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小实验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小实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箱子里有空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纸箱两人一个,气球两人一个,纸巾若干,篮子若干,红花每人一朵。
2、教师操作材料:纸箱、神秘纸箱、红花、气球、篮子各一;操作音乐cd。
3、环境准备:“魔术”桌子一张,桌布一块。
三、教学过程。
(一)幼儿观看有趣的魔术表演,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1、观看老师用塑料袋子捉空气,引导回忆之前“捉空气”的小实验,并启发孩子说出“袋子里有空气”。
2、观看老师“纸巾”飞起来的小实验。
(二)幼儿参与操作纸巾“飞起来”的小实验。
1、幼儿动手操作。
2、幼儿与老师探讨“纸箱里有没有空气?”
(三)幼儿参与操作气球“飞起来”的小实验。
1、幼儿动手操作。
2、教师总结:因为箱子里有空气,手一拍箱子,空气就从洞洞里跑出来,气流就把纸巾和气球冲起来了。
(四)老师表演“小魔术”:彩带飞起来了。
科学小实验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的轻软、能变形、吸水的特性。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海绵、纽纽棒若干,海绵做成的毛毛虫一只。
2、活中的海绵制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海绵宝宝,引起探究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海绵宝宝)
二、玩海绵,感知海绵的特性。
1、和海绵宝宝握握手,抱一抱,初步感知海绵的轻、软的特性。
2、第一次探索。(玩海绵)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体交流。
师:刚才你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的?你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3、第二次探索。(海绵变形)
(1)幼儿自由探索。
(2)集体交流。
师:你把海绵变成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变的?
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但只要一松手,它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真神奇。
4、变毛毛虫。
(1)出示海绵变的毛毛虫(辅助材料:纽纽棒),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动手操作,把海绵变成毛毛虫。
(3)和毛毛虫玩一玩。
三、参观海绵展览馆,了解海绵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出发,联系生活进行选材。
海绵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常用的材料,孩子们对此既熟悉又陌生,虽常见常用,但是对于海绵的特性却不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海绵”作为活动题材。活动一开始以动画片《海绵宝宝》中“海绵宝宝”作为导入,带领孩子们走进海绵世界。由于这个动画片是幼儿感兴趣的,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很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
二、以“幼儿探索操作”贯穿始终。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三、结合并运用于实际生活。
活动的最后环节,通过参观“海绵展览馆”,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科学小实验教案篇3
设计评析: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他们常常停留于游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验内在的教育价值。本设计创设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引导给了幼儿积极、大胆参与和猜想、假设的空间。
小班幼儿记录的意识还未建立,记录能力相对较弱。设计中提供的记录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支架。
鼓励学生尊重与倾听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
活动设计背景
北方的冬天,到处充满着寒意。尽管北风呼呼地吹着,也挡不住小朋友们对冬天的热情,堆雪人、打雪仗、拉冰车等等,玩的不亦乐乎。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孩子们更深刻的理解“冬季”这个季节。探索“冰”的奥秘。
活动目标
1、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有积极探索冰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若干干净的冰块、不同形状的容器、装饰物品:彩色颜料,毛线绳
活动过程
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那就是水宝宝。你们知道水宝宝在什么时候会变成冰宝宝吗?
1、幼儿了解水会结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幼儿自选容器玩冰,探索冰的特征。
3、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的变化。
4、教师与幼儿合作制作冰灯。
5、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都很高。孩子们亲眼见证了水结成冰,冰化成水的过程。激发了孩子们的求职欲望。
科学小实验教案篇4
【设计意图】
植物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漫天飞舞的柳絮、杨树、随风飘扬的蒲公英,这些也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接触到的,它贴近生活。所以对植物奥秘的探索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在奇妙的植物中,蕴含着许多的奥秘,其中种子传播就是其中的一种。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2、初步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其传播方式的关系。
3、培养幼儿探索植物种子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带毛的、长刺的、带钩的种子图片放在自然角中进行展览。
2、《种子的旅行》课件。
3、蒲公英、莲子、苍耳、豌豆、榆树、槭树、黄豆、红豆、绿豆等种子图片;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你们都去旅行过吗?用什么方法去旅行的?”(客车、火车)“今天呀,老师请来了一些好朋友,它们也想去旅行,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二、请幼儿观看《种子的旅行》课件、图片,了解蒲公英。莲子、苍耳和豌豆的传播方式。
1、播放蒲公英课件后请幼儿说一说:它叫什么名字?(蒲公英)蒲公英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因为蒲公英的种子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所以蒲公英就是靠风来帮它传播种子的。
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些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借助图片让幼儿了解榆树和槭树的种子长着果翅的特点,它们也是靠风传播种子的。
小结:借助风力传播的种子都有轻飘的特点,有些还有适合飞翔的绒毛或果翅等。
2、播放苍耳旅行的.课件后请幼儿说一说:苍耳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苍耳浑身长刺,容易粘到动物和人身上,动物和人走到哪儿,就把它带到哪儿去旅行。
3、播放莲子旅行的课件后请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莲子会随着水流去旅行?
小结:莲子生活在水中,就顺着水流到远方去。
4、同样的方式播放豌豆旅行的课件。
小结:豌豆成熟后在太阳的照射下果壳炸裂开,把自己弹出去。还有许多植物也是靠自己来传播的,像我们常见的黄豆、红豆、绿豆等。
三、师幼利用图片共同小结几种常见种子的传播方式。
原来种子们有许多传播的方法,由于它们的外形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所以传播的方法也不同。像蒲公英一样很轻的种子,可以借助风的力量旅行;像苍耳一样身上长满刺的种子,可以借助粘在人或动物的身上去旅行;像莲子一样生活在有水的地方的种子,可以借助水的力量去旅行;像豌豆一样的种子可以通过太阳的暴晒,用自己的力量迸射出来去旅行。
四、游戏:“我帮种子去旅行”。
出示背景图,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种子图片粘到相应的背景图上,贴好后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贴。
五、幼儿讨论:种子为什么要去旅行?
引导幼儿了解种子旅行是为了繁殖后代。
【活动延伸】
在阅读区投放种子传播的图画书和故事书,帮助幼儿了解更多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我以谈话提问的形式引出了主题,然后通过逐一展示课件,让幼儿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莲子、豌豆种子的外形特征及传播方式。在游戏中,又让幼儿对种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想想、做做中主动学习,培养了幼儿探索植物种子的兴趣。但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没能让幼儿亲眼看到这些种子的实物,如果那样会更直观的认识种子的外形,效果会更好
科学小实验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环保问题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面临的,需要重视的一个大问题。如何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幼儿年龄小,如果以说教的形式向幼儿传授相关知识,可能无法激起幼儿保护地球的情感。所以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理解能力出发,运用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让幼儿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形象地感知地球知识,同时,让幼儿深刻地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活动目的:
1、了解有关地球的简单知识,知道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2、初步了解地球目前所遭受的人为破坏及其严重后果,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3、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地球图片,有关地球风光图片。
2、环境污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教师:小朋友,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长什么样的吗?
幼儿回答。
出示地球图片,认识地球。
2、教师: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谁生活在地球上?
让幼儿欣赏有关地球的风光图片,感受地球妈妈的美丽,体会人类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小结:地球是我们的家,也是动物和植物的家,我们要和谐相处,爱护动植物。
二、了解地球妈妈被破坏的情况,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1、边看图片边听故事——地球妈妈生病了。
2、提问:地球妈妈受到了哪些破坏?
幼儿讨论回答。
教师逐一出示环境污染图片,并小结地球生病的原因,让幼儿理解树木的乱砍滥伐、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是地球妈妈生病的主要原因。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妈妈?
4、初步了解地球日及其意义。
教师:为了帮助地球妈妈,使地球妈妈的病能够早日痊愈,人们把每年的4月22日定为地球日,告诉全世界的人都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我们小朋友更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三、小结,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动植物也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环境,从小养成好习惯。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请你把今天学到的东西告诉爸爸妈妈,并和爸妈一起做地球的环保小卫士吧。
科学小实验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对动物的一些防身绝招已有所了解,然而对动物的再生本领却比较陌生,活动以《螃蟹的奇遇》这个故事为背景,以螃蟹失去大螯、长出大螯、发现壁虎和蚯蚓的再生本领为线索。在欣赏课件和观察画面的过程中一些动物的再生本领。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分享经验,从而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再生本领的探索。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了解一些动物的再生本领。
2.在倾听、思考、探索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萌发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魔术道具、课件、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精彩的节目。
1.教师表演魔术,将大拇指拔走。
2.和幼儿一起揭穿魔术。
师:老师拔出的是假手指套,是魔术道具,真手指藏在了手背后面。
3.引出问题。
师:如果我的手指真的没了,还会长出来吗?
生:不会。
师:是的,人没有这样的本领,那动物有吗?
生:有。
二、欣赏故事,了解动物再生的本领。
(一)播放课件,设疑、猜测,了解三种动物的再生。
1.出示螃蟹。
师:这个小家伙是谁呀?它是一只怎样的螃蟹?
生:开心的、帅的、可爱的······
师:可是今天它被人抓进了笼子里,它可不想待在里面,如果你是小螃蟹,你会怎做呢?
生:用钳子挖个洞。
生:爬上来,用钳子把盖子剪开。
生:用钳子刨个地洞逃走。
师:你们说的钳子就是螃蟹的大鳌。
师:那它有没有逃出来呢?
师:看它真的爬上来了,想从洞口挤出来,可是它太用力了,把大鳌挤断了。
2.欣赏课件,引发讨论。
师:螃蟹丢掉了一只大螯很难过?这时壁虎看见了走过来说——(观看动画1)
师:壁虎是怎样安慰它的?
生:别担心,你的大鳌还会长出来的。
师:你们相信壁虎的话吗?
生:信。
师:螃蟹可不相信壁虎的话,它觉得壁虎是在骗它呢!可是壁虎说——(观看动画2)
师:壁虎说了什么?
生:我的尾巴被蛇咬了还会长出来,我们都有再生的本领,你的大鳌断了也会长出来的。
师:原来壁虎知道自己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所以它觉得螃蟹的大鳌断了也可以长出来,那它的想法正确吗?(观看动画3)
师:螃蟹真的长出新的大鳌。
师:那你们知道螃蟹除了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还有哪些地方没了也可以长出来?
生:腿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哪里没了都可以长出来。
生:肠子吐出来,还可以再长。
师:螃蟹不仅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腿断了也可以长出来,更神奇的是它的眼睛坏了还可以再长呢!
师:螃蟹长出新的大鳌,它可开心了,又活灵活现的在岸边爬来爬去,忽然它听到“哐”的一声,发生什么事了?(观看动画4)
生:蛇被刀砍成两段。
生:毛毛虫被刀砍成两段。
师:告诉你们是蚯蚓,它被人用铁锨砍成了两段,它还能活吗?(观看动画5)
师:螃蟹是怎么样安慰蚯蚓的?
生:别担心,我们都有再生的本领,你还会再长出一条新的蚯蚓。
师:螃蟹说的对吗?我们来听听蚯蚓自己来告诉你们答案。
师:螃蟹只说对了一半,蚯蚓不但会再生,而且两个半段身体会分别长成蚯蚓,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其实啊,蚯蚓如果被切成三段、四段、也有可能长出三条、四条蚯蚓。
(二)总结故事情节,理解再生的含义。
师:故事听完了,你知道了什么?
生:螃蟹的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蚯蚓如果被切成两段会长出两条新的蚯蚓。
师:这些动物的特殊部位断过之后可以重新长出新的来,我们把这样的本领叫动物的再生本领。有了这个再生的本领,动物在遇到危险时就可以顺利逃走,保护了自己。
三、交流分享,继续探索
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有再生的本领吗?
1.出示动物卡片,幼儿自由讨论,思考一些动物的再生部位。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看你拿到的.动物是谁?有不认的吗?(一起认识水螅)
师:拿到相同动物的小朋友可以走到一起,大家讨论一下,交流交流,看看它们再生的部位有可能在哪里?
生:鹿是角,尾巴。
生:龙虾是大鳌、尾巴、腿。
生:章鱼是脚爪、头。
生:水螅哪里都可以。
2.通过视频,验证探索的结果。
小结:其实自然界中像这样有再生本领的动物还有很多,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查资料,发现更多的奥秘。
四、初步探究人类的再生。
师:动物有这么强大的再生本领,那我们人体有吗?
生:没有。
师:互相观察一下,看看你旁边的好朋友,再想一想,一起思考交流一下。
1.幼儿相互观察讨论,发现人体的再生部位。
生:头发、指甲、骨头、皮肤、胡子······
师:老师每年去献血,我的血会不会被抽干啊?
生:吃红豆补血。
生:还会生出新血。
师:我们的骨髓细胞是可以造出新的血液的。
2.懂得关爱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师:那如果我们的四肢,器官失去了会不会再长出来?
生:不会。
师:所以身体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五、活动延伸:探究动物的其他自我保护方法。
师:动物除了有再生的本领保护自己,还有什么本领也可以保护自己呢?(出示图片)
师:认识它们吗?
生:变色龙变色。
生:枯叶蝶停在枯树叶上。
师:那海马呢?蜘蛛呢?不着急,这个问题你们回去后再慢慢探讨。
课后反思:
拿到这个故事素材时,觉得要把它设计成科学活动,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再生?而再生的范围非常广泛,动物、植物、人类都有再生的功能,还有再生能源、再生资源等。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认识是粗浅的,他们所能理解的再生的概念应该是简单易懂的,所以,我还是围绕故事情节,把再生的概念定义为,物体对失去的部分能长出与原来形态功能相同的结构的现象称为再生。
科学小实验教案篇7
一、目标:
1、分别感知在涂和不涂肥皂的玻璃上遇热不出现和会出现雾气的现象。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准备:
一副眼镜,一块肥皂,一盆开水。
三、实验过程:
1、在眼镜的一只镜片上均匀地涂上一层肥皂,另一只镜片不涂。
2、将眼镜放到开水上方,注意要把涂有肥皂的一面向着开水盆。
3、停留几秒后,再把眼镜拿开,这时,你就会看到涂有肥皂的一面镜片上仍是透明的,而没有涂肥皂的一面则是雾蒙蒙的。
四、温馨提示:
1、一定要把涂有肥皂的一面对着开水,否则实验不能成功。
2、拿着眼镜放在热水上方时,要注意不要拿得太低,以免烫伤手。
五、实验原理:
开水谁的水蒸气蒸发出来“跑”到了镜片上,遇冷后凝结成小水珠附在镜片上,使光线散射,所以镜片看上去雾蒙蒙的。而涂有肥皂的一面,则因为肥皂破坏了水的表面张力,使水能四处流动,均匀地覆盖在镜片上,所以看上去仍是透明的。
六、延伸活动:
想一想,做一做
在寒冷的季节,我们乘坐汽车时,会发现车窗上有一层雾气,这是为什么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