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范文网 >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篇

Mute 分享

教案在完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联系实际,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得提高以及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1

人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

一、填一填。

1.20以内的质数分别加上2,所得的和是质数的有()。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24,这个数一定是()的倍数。

3.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位上是最小的质数,十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这个数是()。4.10以内不是偶数的合数是()。

5.一个三位数46□,当□中填()时,此数是2,3的倍数;填()时,是2,5的倍数;填()时,是3,5的倍数。6.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7.42的因数有()。100以内19的倍数有()。8.如果四位数□674同时是2和3的倍数,那么□里可以填()。9.既有因数3,又是5的倍数的最大两位数是()。10.一个自然数既是9的倍数,又是9的因数,这个数是()。11.三个连续偶数之和是60,这三个数分别是()、()、()。

1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十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个三位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么,这个三位数是()。13.两个质数的和是49,这两个质数分别是()和()。

二、辨一辨。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3.因为72÷8=9,所以72是倍数,8和9是因数。

()4.一个数是21的倍数,则这个数一定是3和7的倍数。

()5.除2之外其余的质数一定是奇数。

()6.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7.9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同时也是3的倍数。

()8.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9.6的全部因数有1,2,3,6。

()10.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

三、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

18=()

35=()

24=()

82=()

四、选一选。

1.如果□73是3的倍数,那么□里可能是()。a.5,8 ,5 ,5,8 2.全班有40个人,体育课分组做游戏,每组()人能刚好分完。a.6

3.50以内既是4的倍数,又含有因数6的最大数是()。a.12

4.a表示任意一个非0自然数,则2a+1表示()。a.奇数

b.偶数

c.质数

d.合数 5.用2、5、5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a.一定同时是2、3、5的倍数

b.一定是2的倍数

c.一定是3的倍数

d.一定是5的倍数 6.两个质数的和是()。

a.偶数

b.奇数

c.不能确定

7.按照()把大于1的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

a.是不是2的倍数

b.因数的个数

c.两种分类方法都不是 人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

8.一个质数,它的最大因数是()。a.奇数

b.合数

c.它本身

9.正方形的边长是质数,它的周长是()。

a.质数

b.合数

c.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两个奇数的和()。

a.是奇数 b.是偶数 c.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五、把下面各数按要求填空。39 455 78 99 165 102 207 134 321 405 1050 240 147 2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3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5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是2和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解决问题。

1.一堆苹果不到1500个,3个人分,5个人分,7个人分,13个人分都正好分完而无剩余,这堆苹果有多少个?

2.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十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数,个位上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数是多少?

3.桌子上有一枚硬币,把这枚硬币翻动1次后,它的正面朝上,翻动2次后,它的反面朝上。照这样一直翻下去,第100次,硬币的什么面朝上?第1001次呢?

4.明明、亮亮和丽丽都是好朋友,有趣的是他们的年龄依次增大1岁,且年龄的乘积是504,他们各是多少岁?

5.有一包糖果,平均分给3个人,4个人,5个人都正好分完,这包糖果至少有多少颗?

6.李老师带47名学生去划船,一共乘坐10只船,每只大船可坐6人,每只小船可坐4人。大船和小船各多少只?

7.爸爸的年龄是芳芳的3倍,爷爷的年龄是爸爸的2倍,爸爸今年33岁,请问:爷孙相差多少岁?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近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让学生动手边拨边算,重点是个位上没有珠子怎么办?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又该怎么办?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 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 问:2010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 生:边指边答2010年489支。 追问:489在哪? 生:在2010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 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 小组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 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 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6篇

小学二年级2~3分钟演讲稿7篇

小学生二年级918演讲稿7篇

小学二年级读书节演讲稿7篇

小学二年级优秀演讲稿7篇

小学一二年级的演讲稿优质7篇

小学二年级的自我演讲稿5篇

小学二年级爱国的演讲稿7篇

小学二年级放风筝作文8篇

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作文5篇

    付费复制方法
    7天内可复制本站所有文章

    限时特价:5元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常见问题
    提示:如不想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常见问题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复制内容?

    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问题或者网络繁忙,请刷新页面试下

    2、如何联系客服?

    如需联系客服,请添加客服微信fanwen9944

    (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刷新重试
    正在开启复制权限中,请勿关闭页面!
    一键下载全文一键复制全文选定内容复制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191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