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范文网 >活动总结

高一函数的教案8篇

教案实施前,教师应确保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与调试,一份好的教案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一函数的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函数的教案8篇

高一函数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够判断指数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判断指数函数。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知识,指数函数是函数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若能将其与学过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进行对比着去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则一定能从中发现指数函数的本质,所以对已经熟悉掌握函数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课并不是太难。学生通过对高中数学中函数的学习,对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能力。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向抽象、从特殊向一般过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转折期,但是,学生的自主意识强,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有好奇心、好胜心、进取心,富有激情、思维活跃。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划分为三节课(探究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这是第一节课“探究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即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研究心的函数,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幂函数做出铺垫。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你写出截取x次后,木棰剩余量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有什么共同特征?

(三)新课讲授指数函数的定义

(四)巩固与练习例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高一函数的教案篇2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习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对数函数说课稿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 意义建构: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 对数函数说课稿 ,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 对数函数说课稿 ,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习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 对数函数说课稿 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对数函数说课稿与对数函数说课稿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对数函数说课稿与 对数函数说课稿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习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2:当 对数函数说课稿 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与 对数函数说课稿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当 对数函数说课稿 时,x取何值,y 对数函数说课稿 0,x取何值,y 对数函数说课稿 ,当 对数函数说课稿 呢?

问题3:对数式 对数函数说课稿 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知识拓展: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称为 对数函数说课稿 的反函数,反之,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也称为 对数函数说课稿 的反函数。一般地,如果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为 对数函数说课稿

(三) 数学应用

1. 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对数函数说课稿

(2)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的定义域 对数函数说课稿 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同时通过本题也可让学生总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2)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3)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4)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 对数函数说课稿 ,比较m,n的大小(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点拨

1.本题的难点在哪儿?

2.你希望不等式的两边的对数式变成怎样的形式,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题也可以从形的角度来思考。

(四) 目标检测

p69 1,2,3

(五) 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六)布置作业

p70 1,2,3

高一函数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能运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模型的建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某工厂今年的年产值为a万元,为了增加产值,今年增加了新产品的研发,预计从明年起,年产值每年递增15%,则明年的产值为万元,后年的产值为万元.若设x年后实现产值翻两番,则得方程。

二、数学建构

指数函数是常见的数学模型,也是重要的数学模型,常见于工农业生产,环境治理以及投资理财等递增的常见模型为=(1+p%)x(p>0);递减的常见模型则为=(1-p%)x(p>0)。

三、数学应用

例1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写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

例2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一种新药,据检测:如果成人按规定的剂量服用,服药后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为(微克),与服药后的时间t(小时)之间近似满足如图曲线,其中oa是线段,曲线abc是函数=at的图象。试根据图象,求出函数=f(t)的解析式。

例3某位公民按定期三年,年利率为2.70%的方式把5000元存入银行.问三年后这位公民所得利息是多少元?

例4某种储蓄按复利计算利息,若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设存期是x,本利和(本金加上利息)为元。

(1)写出本利和随存期x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为2.25%,试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

(复利是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利息的一种计算利息方法)

小结:银行存款往往采用单利计算方式,而分期付款、按揭则采用复利计算.这是因为在存款上,为了减少储户的重复操作给银行带来的工作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储户的长期存款的积极性,往往定期现年的利息比再次存取定期一年的收益要高;而在分期付款的过程中,由于每次存入的现金存期不一样,故需要采用复利计算方式.比如“本金为a元,每期还b元,每期利率为r”,第一期还款时本息和应为a(1+p%),还款后余额为a(1+p%)-b,第二次还款时本息为(a(1+p%)-b)(1+p%),再还款后余额为(a(1+p%)-b)(1+p%)-b=a(1+p%)2-b(1+p%)-b,……,第n次还款后余额为a(1+p%)n-b(1+p%)n1-b(1+p%)n2-……-b.这就是复利计算方式。

例52000~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8%左右.按照这个增长速度,画出从2000年开始我国年国内生产总值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并通过图象观察到2010年我国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年的多少倍(结果取整数)。

高一函数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对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及证明方法,掌握对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及证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化,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讨论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讨论方法.

教学过程:

[例1]设loga23 <1,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0<a<23 b. 23 <a<1

c.0<a<23 或a>1d.a>23

解:由loga23 <1=logaa得

(1)当0<a<1时,由y=logax是减函数,得:0<a<23

(2)当a>1时,由y=logax是增函数,得:a>23 ,∴a>1

综合(1)(2)得:0<a<23 或a>1 答案:c

[例2]三个数60.7,0.76,log0.76的大小顺序是

a.0.76<log0.76<60.7 b.0.76<60.7<log0.76

c.log0.76<60.7<0.76 d.log0.76<0.76<60.7

解:由于60.7>1,0<0.76<1,log0.76<0 答案:d

[例3]设0<x<1,a>0且a≠1,试比较|loga(1-x)|与|loga(1+x)|的大小

解法一:作差法

|loga(1-x)|-|loga(1+x)|=| lg(1-x)lga |-| lg(1+x)lga |

=1|lga| (|lg(1-x)|-|lg(1+x)|)

∵0<x<1,∴0<1-x<1<1+x

∴上式=-1|lga| [(lg(1-x)+lg(1+x)]=-1|lga| lg(1-x2)

由0<x<1,得lg(1-x2)<0,∴-1|lga| lg(1-x2)>0,

∴|loga(1-x)|>|loga(1+x)|

解法二:作商法

lg(1+x)lg(1-x) =|log(1-x)(1+x)|

∵0<x<1 ∴0<1-x<1+x

∴|log(1-x)(1+x)|=-log(1-x)(1+x)=log(1-x)11+x

由0<x<1 ∴1+x>1,0<1-x2<1

∴0<(1-x)(1+x)<1 ∴11+x >1-x>0

∴0<log(1-x) 11+x <log(1-x)(1-x)=1

∴|loga(1-x)|>|loga(1+x)|

解法三:平方后比较大小

∵loga2(1-x)-loga2(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

=loga(1-x2)loga1-x1+x =1|lg2a| lg(1-x2)lg1-x1+x

∵0<x<1,∴0<1-x2<1,0<1-x1+x <1

∴lg(1-x2)<0,lg1-x1+x <0

∴loga2(1-x)>loga2(1+x)

即|loga(1-x)|>|loga(1+x)|

解法四:分类讨论去掉绝对值

当a>1时,|loga(1-x)|-|loga(1+x)|

=-loga(1-x)-loga(1+x)=-loga(1-x2)

∵0<1-x<1<1+x,∴0<1-x2<1

∴loga(1-x2)<0, ∴-loga(1-x2)>0

当0<a<1时,由0<x<1,则有loga(1-x)>0,loga(1+x)<0

∴|loga(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2)>0

∴当a>0且a≠1时,总有|loga(1-x)|>|loga(1+x)|

[例4]已知函数f(x)=lg[(a2-1)x2+(a+1)x+1],若f(x)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依题意(a2-1)x2+(a+1)x+1>0对一切x∈r恒成立.

当a2-1≠0时,其充要条件是:

a2-1>0△=(a+1)2-4(a2-1)<0 解得a<-1或a>53

又a=-1,f(x)=0满足题意,a=1不合题意.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1]∪(53 ,+∞)

[例5]已知f(x)=1+logx3,g(x)=2logx2,比较f(x)与g(x)的大小

解:易知f(x)、g(x)的定义域均是:(0,1)∪(1,+∞)

f(x)-g(x)=1+logx3-2logx2=logx(34 x).

①当x>1时,若34 x>1,则x>43 ,这时f(x)>g(x).

若34 x<1,则1<x<43 ,这时f(x)<g(x)

②当0<x<1时,0<34 x<1,logx34 x>0,这时f(x)>g(x)

故由(1)、(2)可知:当x∈(0,1)∪(43 ,+∞)时,f(x)>g(x)

当x∈(1,43 )时,f(x)<g(x)

[例6]解方程:2 (9x-1-5)= [4(3x-1-2)]

解:原方程可化为

(9x-1-5)= [4(3x-1-2)]

∴9x-1-5=4(3x-1-2) 即9x-1-43x-1+3=0

∴(3x-1-1)(3x-1-3)=0 ∴3x-1=1或3x-1=3

∴x=1或x=2 经检验x=1是增根

∴x=2是原方程的根.

[例7]解方程log2(2-x-1) (2-x+1-2)=-2

解:原方程可化为:

log2(2-x-1)(-1)log2[2(2-x-1)]=-2

即:log2(2-x-1)[log2(2-x-1)+1]=2

令t=log2(2-x-1),则t2+t-2=0

解之得t=-2或t=1

∴log2(2-x-1)=-2或log2(2-x-1)=1

解之得:x=-log254 或x=-log23

高一函数的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函数,

(3)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重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

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知识梳理:

自学课本p29—p31,填充以下空格。

1、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实数集,对于a内 ,按照确定的对应法则f,都有 与它对应,则这种对应关系叫做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记作 。

2、对函数 ,其中x叫做 ,x的取值范围(数集a)叫做这个函数的 ,所有函数值的集合 叫做这个函数的 ,函数y=f(x) 也经常写为 。

3、因为函数的值域被 完全确定,所以确定一个函数只需要

?

4、依函数定义,要检验两个给定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只要检验:

① ;② 。

5、设a, 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 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作 。

(2)满足不等式a

(3)满足不等式 或 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 ;

分别满足x≥a,x>a,x≤a,x

其中实数a, b表示区间的两端点。

完成课本p33,练习a 1、2;练习b 1、2、3。

例题解析

题型一:函数的概念

例1:下图中可表示函数y=f(x)的图像的只可能是( )

练习:设m={x| },n={y| },给出下列四个图像,其中能表示从集合m到集合n的函数关系的有____个。

题型二:相同函数的判断问题

例2:已知下列四组函数:① 与y=1 ② 与y=x ③ 与

④ 与 其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② ③ b. ② ④ c. ① ④ d. ④

练习:已知下列四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题型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问题

例3:求函数f(x)= 的定义域

练习:课本p33练习a组 4.

例4:求函数 , ,在0,1,2处的函数值和值域。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a )

a、 b、

c、 d、

2、已知函数 满足f(1)=f(2)=0,则f(-1)的值是( c )

a、5 b、-5 c、6 d、-6

3、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 函数就是两个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② 若函数的定义域只含有一个元素,则值域也只含有一个元素;

③ 因为 的函数值不随 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不是函数;

④ 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确定后,函数的值域也就确定了.

其中正确的有( b )

a. 1 个 b. 2 个 c. 3个 d. 4 个

4、下列函数完全相同的是 ( d )

a. , b. ,

c. , d. ,

5、在下列四个图形中,不能表示函数的图象的是 ( b )

6、设 ,则 等于 ( d )

a. b. c. 1 d.0

7、已知函数 ,求 的值.( )

高一函数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对数函数的概念;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2.认识事物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

联想、类比、发现、探索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学生的预习,可以直接回答“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指数、对数的定义及指数函数的概念,我们进行类比,可否猜想有:

问题:

1.指数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①;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3.结论

所以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便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讲授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

定义域:(0,+∞);值域:(-∞,+∞)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因为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

研究指数函数时,我们分别研究了底数和两种情形.

那么我们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还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请同学们作出与的草图,并观察它们具有一些什么特征?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图象

性质(1)定义域:

(2)值域:

(3)过定点,即当时,

(4)上的增函数

(4)上的减函数

3.图象的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样几个函数:

我们发现:

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

一般地,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

再通过图象的变化(变化的值),我们发现:

(1)时,函数为增函数,

(2)时,函数为减函数,

4.练习:

(1)如图:曲线分别为函数的图像,试问的大小关系如何?

(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3)解关于x的不等式:

思考:(1)比较大小:

(2)解关于x的不等式: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并且研究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四、课后作业

课本p85,习题2.8,1、3

高一函数的教案篇7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

教学目的: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备用实例:

我国xxxx年4月份非典疫情统计:

日期222324252627282930

新增确诊病例数1061058910311312698152101

3.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

(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二)典型例题

1.求函数定义域

课本p20例1

解:(略)

说明:

○1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

○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课本p21例2

解:(略)

说明: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巩固练习:

○1课本p22第2题

○2判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

(1)f(x)=(x-1)0;g(x)=1

(2)f(x)=x;g(x)=

(3)f(x)=x2;f(x)=(x+1)2

(4)f(x)=|x|;g(x)=

(三)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4)

(5)

(6)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典型题目,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来表示集合。

四、作业布置

课本p28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高一函数的教案篇8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二、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二)解析:

(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参量认识不到位,往往将参量等同于自变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参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应用几何画板的快捷性处理这类问题,其中关键是应用好几何画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五、教学过程

问题

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小问题):

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

4.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总结: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值随底数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问题3.根据问题1、2填写下表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a>10<a<1a>10<a<1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坐标大于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标大于0小于1

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0小于1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1

[设计意图]发现性质、弄清性质的来龙去脉,是为了更好揭示对数函数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在解题中领悟。为了扭转这种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图象主动探索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已有感性认识后,得到这些性质必然水到渠成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log 23.4 , log 28.5

(2)log 0.31.8 , log 0.32.7

(3)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变式训练: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 log106 log108

⑵ log0.56 log0.54

⑶ log0.10.5 log0.10. 6

⑷ log1.50.6 log1.50.4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 的大小:

(1) log 3 m t; log 3 n

(2) log 0.3 m > log 0.3 n

(3) log a m t; loga n (0 log a n (a>1)

例2.(1)若 且 ,求 的取值范围

(2)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六、目标检测

1.比较 __的大小:

2.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值

(1)演绎推理导学案

2.1.2 演绎推理

学习目标

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

2.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学习过程

一、前准备

复习1: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复习2:合情推理的结论 .

二、新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演绎推理的概念

问题:观察下列例子有什么特点?

(1)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 ;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007是奇数,所以 ;

(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 是三角函数,所以 ;

(4)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与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那么 .

新知:演绎推理是

的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探究任务二:观察上述例子,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所有的金属都导电 铜是金属 铜能导电

已知的一般原理 特殊情况 根据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新知:“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大前提—— ;

小前提—— ;

结论—— .

新知:用集合知识说明“三段论”:

大前提:

小前提:

结 论:

试试:请把探究任务一中的演绎推理(2)至(4)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 典型例题

例1 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已知:

求证:

证明:

把上面推理写成三段论形式:

变式: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求证:ef 平面bcd

例2求证:当a>1时,有

动手试试:1证明函数 的值恒为正数。

2 下面的推理形式正确吗?推理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所有边长相等的凸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大前提)

菱形是所有边长都相等的凸多边形, (小前提)

菱形是正多边形. (结 论)

小结:在演绎推理中,只要前提和推理形式是正确的,结论必定正确.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合情推理 ;结论不一定正确.

2.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

3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大前提和小前提,但为了叙述简洁,如果大前提是显然的,则可以省略.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因为指数函数 是增函数, 是指数函数,则 是增函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2. 有这样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有些有理数是真分数,整数是有理数,则整数是真分数”

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3. 有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直线平行于平面,则平行于平面内所有直线;已知直线 平面 ,直线 平面 ,直线 ∥平面 ,则直线 ∥直线 ”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4.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后作业

1. 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证明:函数 的值恒为正数。

总 课 题空间几何体总课时第4课时

分 课 题直观图画法分课时第4课时

目标掌握斜二侧画法的画图规则.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重点难点用斜二侧画法画图.

引入新课

1.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斜投影、正投影的有关概念.

2.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斜二侧画法:

规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剖析

例1 画水平放置的正三角形的直观图.

例2 画棱长为 的正方体的直观图.

巩固练习

1.在下列图形中,采用中心投影(透视)画法的是__________.

2.用斜二测画法画出下列水平放置的图形的直观图.

3.根据下面的三视图,画出相应的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课堂小结

通过例题弄清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斜二侧画法方法及步骤.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高一军训的心得体会1000字6篇

高一军训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高一军训的心得体会800字优秀5篇

高一生活作文8篇

高一寒假生活作文8篇

高一军训心得体会8篇

高一作文心得体会8篇

高一体育教师工作计划8篇

高一军训心得体会优秀8篇

高一工作总结优秀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4173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