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范文网 >活动总结

称象课文教案模板5篇

优秀的教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认真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完善教学实践,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称象课文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称象课文教案模板5篇

称象课文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 在折成双三角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看图示折成青蛙。

2、 通过观察折纸步骤示意图以及教师的示范、讲解,巩固学习双三角的折法。

3、 喜欢进行折纸和青蛙的活动。

活动准备:

1、 教师折好的“青蛙”一个。

2、 青蛙折纸步骤示意图。

3、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记号笔若干。

活动重点:看图示折叠青蛙。

活动难点:双三角的折法。

活动流程:

谜语导入——出示范例——观察步骤图——师讲解折法——幼儿操作——游戏活动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有一个小动物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你们猜猜看会是谁呢?老师先说说这个小动物的特点,然后请小朋友来猜。

师:一个小小游泳家,说起话来呱呱呱。小时候有尾没有腿,大了有腿没有尾。

幼:青蛙。

师出示折好的“青蛙”。

师:你们知道老师折的是什么呀?

幼:青蛙。

师边说边让青蛙跳。

师:我是小青蛙,我会跳、跳、跳。

小朋友好玩吗?

幼:好玩。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只青蛙玩玩呀?

幼:想。

二、引导幼儿观察折叠青蛙的步骤示意图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看不懂的疑问,师幼共同探讨,知道每一步该怎么折。

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图上的虚线表示什么?

幼:需要折叠的。

师:图上的箭头表示什么?

幼:箭头向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折。

师:请小朋友看看,有哪些不懂得地方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幼:提出疑问。

三、师幼共同边看图边进行折纸活动

1、教师根据图示,边示范边讲解。重点巩固双三角的折法。

师:先把正方形纸对折,然后用短边对折后放开,留下中心折,用不可打开的边对中心线折正反两次,打开一边,用手把底边沿折痕往里压,变成三角形的一半,在压另一边,边成双三角。

2、教师在折成双三角的基础上继续折成青蛙。

师:现在我们继续往下折,每折好一步,用手压痕,将边与边对整齐。

3、师用笔画上青蛙的眼睛和花纹。

师:现在我们把青蛙折好了,接下来我们要帮青蛙画上眼睛和花纹。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下面请小朋友来折青蛙。(鼓励幼儿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眼睛和花纹。)

五、游戏:哪只青蛙跳的高!

师: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小青蛙与同伴一起进行小青蛙比赛活动,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远!谁的青蛙跳的高!

称象课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注意课文章的文眼。

把握文章大意。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那我们看到外面的树啊、山啊是什么颜色啊?(绿色)你感受到秋的到来吗?但是现在的北方却已是秋意浓浓(图片:北方的秋景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是怎么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投影):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课文分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明确:第一段:秋味。(投影)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明确:(投影)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明确:第三段: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大家自己读一读(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称象课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三、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而又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思冬雨:自然、平静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注: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四)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六、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称象课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意思;能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谁还记得《南京长江大桥》这篇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座大桥的?指名说说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

(南京长江大桥有9个大桥墩,22孔引桥,大桥分两层。底层是铁路,铺双轨。上层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

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1968年建成通车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的石桥,名叫赵州桥。

zhàozhōu

板书:赵州桥

2、指导预习。

(1)读课题。注童读准zhàozhōu这两个翘舌音。

(2)轻声读课文。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3)用部首查字法查创、固、慧、遣等字。

3检查预习。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意思。(2)指名回答结果。(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4、指导学习第l自然段。

(1)阅读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教师在图上指出赵州桥的位置。

(3)课文是围绕哪个重点词语来叙述的?(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4)说说世界闻名的章思。跟这个重点词语有关的词语还有哪些?(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

小结:以上这些词语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

5、练习作业。

(1)抄写生字。重点指导减、慧书写的间架结构。注意减字的偏旁是两点,慧字上面部分中间不要加竖。

(2)完成作业本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知道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3、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中的重点词句是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

(2)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5句话)第1句写了什么?(桥面又长又宽);第1句写了什么?(全都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第3句写什么?(写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第4句写什么?{这一句揭示了这种设计的作用};第5句写什么?(点明了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是一个创举)

教师小结:因为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是世界建桥史上从未有过的,所以说它是一个创举。

4、完成作业本第5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并成-句话。

3、知道赶州桥世界闻名,它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而自豪。

(二)教学过程

1、听写生字词语,写好后同桌同学互批、有错误的进行订正。

2、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划出这段的重点词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3句话)第1句写了什么,这一句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句是承上启下,引出了赵州桥建筑的又一特点:美观)第2、3句写了什么?(第2、第3句是以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具体说明它的美观)第2句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列举了一些龙的图案,具体说明桥的美观。

启发学生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的意思来写的、怎样写出桥的美观。根据重点词句让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童思。

3、读第4自然段。

板书:宝贵的历史遗产

讨论:联系上面3个自然段,说说什么地方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才干,哪里告诉我们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设计独特,坚固、美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建桥年代久远,至今已有1300多年。这是前人留下的,所以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4、重点指导不但......而且......关联词语的运用。

5、教师总结:赵州桥不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且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6、完成《作业本》3、4、6题。

称象课文教案篇5

学习内容:

课文《梅花魂》,古诗词《卜算子·咏梅》、《梅花绝句》(之三)、《白梅》,拓展阅读《苏武的故事》。

学习目标:

1、理解“梅花魂”的含义,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念祖国的情感。

2、了解梅花的品格,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3、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心、思乡情,领悟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体会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2.理解华侨老人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梅花的幻灯片1

2、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品花,体会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

1、学生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有关梅花的古诗词。

2、出示幻灯片2朗读古诗词《卜算子·咏梅》、《梅花绝句》(之三)、《墨梅》。

师:课文中也有几处写梅花的句子,请大家找找看。出示幻灯片3

3、默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4、梅花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学习的古诗词和课文说一说。

出示幻灯片4,重点朗读写梅花特点的一段话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呢!”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

师:这段话哪些地方应该重读?

指名读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总结梅花的特点(坚强不屈,不畏严寒)齐读这段话

三、悟魂,感悟中华民族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民族气节。

师: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出示幻灯,5

1、自由读《苏武的故事》,苏武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读书。

3、学生展示

师:在荒无人烟的北海,苏武孤独一人,饥吞毡,渴饮雪,可他始终不屈服,多么的有民族气节呀!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苏武一样有民族气节的人,你还知道谁?

学生回答

4、了解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出示幻灯片6至11

5、学习“魂”的含义。

出示幻灯片12,小组讨论“魂”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出示幻灯片13,齐读。

四、悟情,体会外祖父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梅花魂就是民族魂,(板书:民族魂),外祖父爱梅花就是爱我们的祖国,(板书:爱国心)但是又因为年龄太大,不能回国,所以常常因思念祖国而落泪。

出示幻灯片14,学习外祖父的三次落泪。

1、学习第一次落泪

学生朗读,出示幻灯片15

出示幻灯片16至19,边出示边朗读思乡的古诗词。

2、学习第二次落泪

学生朗读相应的段落,出示幻灯片20

3、学习第三次落泪

学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1

师:外祖父是多么想念祖国呀!(板书:思乡情)

4、出示幻灯片22,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五、抒情,抒发对外祖父的敬佩赞扬之情。

师:“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出示幻灯片23

1、你觉得外祖父说这句话时可能是对谁说的?

2、给外祖父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慰藉这位深深地眷念着祖国的华侨老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是啊!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段落。

2、继续搜集赞美梅花的诗句背一背,办一张有关梅花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梅花魂。

(民族魂)。

爱国心思乡情。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幼儿音乐教案模板优质6篇

幼儿中班游戏教案模板7篇

幼儿音乐教案模板6篇

幼儿活动教案模板通用6篇

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8篇

高中英语教案模板7篇

语文园地七教案模板6篇

虫和鸟的教案模板8篇

幼儿活动教案模板优秀7篇

幼儿活动教案模板最新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3977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